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素质教育评估试卷语文答案,目前2024卷临天下答案网已经汇总了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素质教育评估试卷语文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获取更多{{papers_name}}答案解析,请在关注本站。
的信心。虽然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圣人君子却是少数,多为普通的人,甚至有些人作恶,这用性善论该如何解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性只是表明具有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并不是具有高尚道德的现实性,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根本路径就是修身。孟子把“侧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心称之为“四端”,把“仁义礼智”称之为“四德”,由“四心”转化为“四德”需要靠修身的功夫。他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此外,修身之所以必要,还由于善性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迷失,尤其是名利物欲等外部诱惑常常激发起人过度的欲望,进而把本来具有的善性遮蔽,因此,只有通过修身才能保持或恢复善性。孟子把修身的过程比喻为“求放心”的过程,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心而已矣。”性善论从人性上肯定修身的可能性,指出了修身的必要性,并确立了不断反躬自省的修身方法,从而奠定了修身的人性论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向上向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优点,对中国人通过修身提升道德水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编自陈方刘《性善论对修身的意义》)材料二:在源远流长的人性论史上,孟子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论述方向,提出了较为清晰明确的性善论。孟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指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肯定了人性本善的主张。需要注意的是,孟子并不认为人性是纯然全善、整全无瑕的。冯友兰先生指出,“孟子所谓性善,只谓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这四“端”还需扩而充之,方能成贤成圣。可见,人性之善在于其根源上的善性,性善并非一种已达成的结果。善端还需扩而充之,这就与修身观念联系起来。由性善的观点出发,修身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在孟子看来,人扩充善端的必要性,就在于此善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人心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分别所在,因此,若不发扬心中本性之善,将无以为人。仅有向善的动机是远远不够的;为善,即修身,亦是人性最终实现的重要一环。修身除了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还是善性自然而然的结果。孟子指出,“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参考朱子以“顺”解“利”的注释,可以看到,重自然之势是孟子言性的一个基本方面。既然人性之善是顺其自然的结果;那么修身这一:向善的行为也就当然合于趋势,不需矫揉造作。从性善论的立场出发,修身观念以人性之善为前提,被赋予了双重的必然性。性善观点的确立与心之“一本”的体认,共同构成了孟子修身观念的心性论根据。(摘编自李闫如玉《孟子修身观念的源头》)高中2023级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