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目前2024卷临天下答案网已经汇总了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的各科答案和试卷,获取更多{{papers_name}}答案解析,请在关注本站。
14.C【解析】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的产生,为对工厂进行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生产行为进行了规范,这说明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导致管理制度的变化,故选C项;材料中呈现了惩戒的管理方式,但并没有说明其带来了“高效”的结果,排除A项;“工业革命是自由民主的倒退”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加重对工人的剥削的是工厂的规章制度而不是机器,排除D项。15.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农民出租土地和生产资料,允许使用雇佣劳动,有利于解决农民缺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问题,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农业经济,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正确探索,故B项错误;集体农庄体制和低价收购粮食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而不是该措施,故C项错误;该措施与集体农庄做法相悖,不会推动集体农庄建立,故D项错误。16.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人工智能出现后,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说明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可以从其他角度认识世界,故选D项;材料强调人工智能为人们认识世界增加了新的视角,这不属于生产力的飞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思维观念的变化,不是生产生活的变动,排除B项;材料仅强调人工智能增加了看待世界的角度,并不属于人类知识的丰富,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16分)(1)体现:限制国王随意逮捕、处置民众和对被统治者征税的权力。(2分)原则: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2分)(2)结果: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2分)影响: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标志国际法的形成;有利于推动近代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4分)(3)特点:契约精神、直接民主、人民主权。(任意两点得2分)原因:民族国家的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任答两点得4分)18.(12分)(1)历史信息:供销社是商品销售主体;自行车和猪油是分配物资;供销社党支部副书记王致田不让亲人走后门。(4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生活物资相对短缺;票证制度的实行;新中国成立后干部清廉。(4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2)总体可信。(1分)新闻报道是当时情况的直接反映,是研究当时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此报道树立的是正面典型,可能存在溢美与夸张现象,使用时需多方考证。(3分,言之有理即可)19.(12分)(1)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在亚、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倾销工业品和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6分)(2)参考示例观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第一阶段发生在16世纪。论述: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各大洲的物种交流频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因此新航路的开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第一阶段。(6分)20.(12分)答案示例标题: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2分)阐述: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形成近代优秀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等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向西方学”的新思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试图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来维护封建制度和儒学,掀起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宣传变法,推动了“百日维新”;《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先进知识分子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加之对一战的反思,中国思想界开始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许多被忽略的传统文化优秀成分得以重见天日。(8分)总之,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中西兼济,内容不断丰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历史参考答案(长郡版)一2
本文标签:
